文/宋海明 项结权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黄梅戏(时称黄梅调小戏),最早“演出”新闻刊发于光绪己卯年(1879)农历八月念九日(公历10月14日)第二千三百十九号上海《申报》第二页,这是目前发现最早记载有关“黄梅戏”的史料。
(图为1879年10月14日《申报》报头)
《申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它前后总计经营了77年,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三个时代,共出版27000余期,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同时期其它报纸难以企及,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1879年上海《申报》报道的“黄梅戏”内容为:“黄梅淫戏:皖省北关外,每年有演唱黄梅调小戏者,一班有二十余人,并无新奇足以动人耳目。惟正戏后总有一、二出小戏,花旦、小丑演出百般丑态,与江省之花鼓戏无甚差别。少年子弟及乡僻妇女皆喜听之,伤风败俗莫此为甚。而游浪之徒每至兴高采烈时,群掷青蚨,名曰‘打采’。又有以糖饼等食物抛上旦脚头面者,旦脚更得意扬扬,更显种种淫态,而愈出愈奇。又有将有人小帽、巾扇夺取以丢上台端,俟戏毕以钱往赎,以为笑乐。屡经地方官示禁,终不能绝。刻下已届秋成,又将复炽,有地方之责者宜禁之于早也。”
(图为1879年10月14日《申报》第二版关于“黄梅戏”的内容)
该报道明确记载了原安徽省省会安庆早在1879年前每年都有“黄梅小戏”上演,其中“北关”指的是安庆北边的集贤关,康熙十四年(1675)《安庆府志》载:“集贤关,治北十八里……”。
另《申报》光绪十八年(1892)农历四月二十八日,公历4月24日,第六千八百五十五号第2页《皖公山色》也记载了:“有一种小戏曰黄梅调,装点云情雨意,妖治之状,淫糜之音,最足坏人心术......”
(图为:《申报》光绪十八年(1892)4月24日报头)
光绪年间《申报》的这些关于黄梅调(戏)的报道,比民国十年(1921)年《宿松县志》所载:“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小戏,亦称黄梅戏。”的记载,分别要早四十二年和二十九年。这些报道为硏究黄梅调(戏)起源及发展提供丰富的史料。
作者简介:
宋海明 资深媒体人、作家、导演、安徽省作协会员、安庆市作协顾问,(曾先后供职于省级及中央主流大媒体)
已创作在全国院线、电视台、网络平台播放院线、网大电影多部。并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报刊发表长短篇小说、影视剧本、戏剧剧本及其它文学、新闻、摄影作品6000余篇(部),黄梅戏起源发展史文史近两百篇。
其创作成果曾受到过中宣部及省、市级以上多次表彰。并被《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日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中国旅游报》、中国戏剧网等等全国及海外近百家媒体宣传报道。
作者简介:
项结权 ,曾在《人民政协报》、《江淮文史》、《志苑》、《安徽佛教》、《赵朴初研究》、《项羽文化研究》、《新安晚报》、《安庆日报》、《太湖县文史资料》等报刊发表历史研究类文章近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