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提高领导经济工作能力不是只懂一点经济学知识、科学知识就够了,还必须学习历史知识、厚植文化底蕴、强化生态观念”。在2022年春节前夕,习近平语重心长地说:“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
可以说,对待历史、文化、生态的态度和行为是检验人们特别是领导干部素养的一把标尺,也是衡量其底蕴、格局和气度的一面镜子。
敬畏历史:以史为鉴、知史善用
怎样对待历史,体现一个人的底蕴和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研究,强调“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并深刻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习近平曾经语重心长地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天的发展是过去历史的延续。作为一地的党政领导,一定要了解当地的历史沿革、历史文化、历史人物和传统经典名篇,有些还要下功夫背诵,把这些作为当地的文化名片。”“发展经济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保护好古建筑,同样也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二者同等重要。”“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习近平提出要“秉持正确的古城保护理念,即切实保护好其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要求。他造访广州永庆坊,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他走进北京胡同,提出“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
2013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2021年3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指出: “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习近平以宽广深邃的历史眼光,把全党的历史学习进一步扩展到“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范围。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学史明理——明白事理、道理,掌握真理,通过学习历史从而了解和掌握事物的道理和发展趋势与规律。历史、现实与未来是相通的。学习历史,可以弄明白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了解历史发展规律不可抗拒。
学史增信——坚定信仰、信念,通过学习历史从而增强信心、底气。学习历史,可以从中寻找理论滋养、精神支柱,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学史崇德——尊崇道德,铸造人格,通过学习历史从而提升道德素养。学习历史,景仰先贤的高尚道德垂范,从红色传统、红色基因中,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严于律己,永葆赤子之心。
学史力行——学以致用,知行合一,通过学习历史从而身体力行。学习历史,学而能用,结合实际学,带着问题学,将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高自身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掌握真本领,拿出好把式,身体力行,注重实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必须提高历史素养,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敬畏历史,增强历史自觉。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之感,自觉了解地方历史、本单位历史,敬慕先贤,尊重前辈,切不可目中无人、数典忘祖、刚愎自用、以为自己是历史的开创者、否定前人创造的历史。
第二,以史为鉴,力求扬长避短。历史上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要尊重历史,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以史为鉴,学习先贤的长处,避免再犯前人犯过的错误,深思慎行,行稳致远。
第三,知史善用,书写奋斗史诗。掌握历史规律,打通历史与现实,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并将其贯通起来,弘扬优良传统,用好历史故事,砥砺初心使命,坚定责任担当,以为群众办实事、为发展开新局的实际行动,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书写新时代的奋斗史诗,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答卷。
敬畏文化:加强学习、言行文明
怎样对待文化,体现一个人的品位和格局。
文化体现的是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坚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才能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要认真洗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形成的特殊的世界观、价值观体系,以儒家思想为主流,融聚佛、道观念等文化因素,以探求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为宗旨,具有道德理想主义色彩,用中国人特有的语言表述方法建构了一套特定的思维范式和理论框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风貌。
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一个没有文化品位的人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必须坚守文化阵地,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注重同思想界、理论界、知识界等方面建立良好沟通关系,及时听取他们的意见,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强基固本,坚持知行合一、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向全党发出“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的号召。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提高文化素养,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敬畏文化,涵养培育心性。文化体现为内化和濡化的力量。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品格、道德操守,提升品德修养,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讲好中国故事,最重要的是结合本地本单位的实际,实事求是,展现一个真实的、立体的、全面的形象。
第二,加强学习,不断增长知识。文化素养以一定的知识储备为基础,不能无知无畏而不自觉。要了解世界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思想体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经济、法律、管理等各方面知识。要养成学习习惯,既要从书本及各种渠道学习理论知识,也要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学习。学而不辍,学而时习之,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
第三,言行文明,遵纪守法崇德。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都要注意,懂法知法守法,以法律为准绳,遵守纪律和规矩,有权不可任性!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要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谨言慎行,提高文明程度,止于至善。
敬畏生态:保护环境、担当责任
怎样对待生态,体现一个人的气度和方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习近平深刻指出:“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化衰。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空气、水、土壤、蓝天等自然资源用之不觉、失之难续。
习近平强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习近平精辟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参与者、推动者。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提高生态素养,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敬畏生态,确立绿色理念。对自然环境必须存敬畏之心,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牢固确立绿色理念,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一时一刻也不能无视生态、藐视自然,再也不能干“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叫山林让路,让江河改道”的蠢事!
第二,保护环境,实施系统工程。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总体设计,统筹谋划,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第三,担当责任,建设生态文明。自觉承担责任,尽职尽责,履职到位,失职追责。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作者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专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