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核酸检测,谁来买单? 01 第一个核酸“自费”的城市,出现了。 日前,四川省阆中市发布通告,要求当地居民自觉自费进行每周一次的常态化核酸检测,费用为3.50元/人次。 这笔钱看起来不多,但传达出一个前所未有的信号:具有强制性的常态化核酸检测,最终要由个人买单? 这则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

且不说会否导致部分人不愿检测这一道德风险,对于一些困难家庭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对于这一情况,此前有多地试图通过医保基金兜底,但最终国家医保局对此说“不”。
02
财政是问题的核心。
“这个事情本来就要自费,政府承担不起,不可能一刀切,我们只是执行指令。”
的确,阆中承担不起,其他普通地市也承担不起,这是全国大多数普通县市都面临的共同压力。 阆中,是四川南充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 2021年阆中GDP总量只有280亿元,户籍人口82万人,常住人口62万人,这意味着当地有大量的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
要知道,这还只是核酸支出,没算上为常态化核酸付出的物力、人力成本,更不用说背后难以估量的误工成本。 当地财政收入情况如何? 根据统计公报,阆中市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5.2亿元,而财政支出高达53.4亿。
财政支出是收入的3倍多,这笔钱从何而来?
根据财政预算报告,这笔钱除了一小部分来自卖地收入之外,60%以上依赖的都是转移支付。
以此来看,即使按照最低的7天常态化核酸,即使只考虑核酸支出,阆中一年也要耗掉7.5%的财政收入。
这笔钱,相当于当地一年初中教育的总支出,或1/5左右的公共医疗支出。
这还只是一个普通县级市,大多数县城的情况未必比阆中更好。
03
别说阆中,就是阆中所在的四川省,这也是一笔巨大支出。
四川虽然是我国经济第6大省,但由于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依旧是我国转移支付倾斜的第一大省。
根据粤开证券的统计,2019 年全国只有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山东等六省三市,对国家财政有净贡献。
事实上,虽然共有9省存在净贡献,但粤沪京三省市就占了2/3以上,上海一市的净贡献,更是超过了江苏、浙江两省的总和。
而财政转移支付最受益的5个省份分别为四川、黑龙江、河南、新疆、甘肃。其中,四川以2381亿元位居榜首。
四川2021年GDP为5.38万亿元,常住人口8372万人,为我国第6经济大省、第5人口大省。
同期,四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73.3亿元,而支出为1.12万亿元,财政自给率为42%。 如果四川全省都进行常态化核酸检测,一年花销有多大? 保守估计,四川一次全域核酸总支出约为3亿元,按照7天一次进行,全年支出约为156亿元。 这笔钱,相当于四川3.2%的财政收入,超过了科技支出,超过了全年卫生支出的1/6。 如果全用医保进行兜底,可行性有多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四川医保基金收入1356亿元,当年支出1107亿元,而历史总结余为1943亿元。
这也是医保基金不能轻易动用的原因所在。
04
全民常态化核酸,注定是一笔巨额支出。 因此,基于防控需要与财政支出的平衡,国家卫健委明确,不会对所有城市一刀切。
“不是要求所有的城市都要建立15分钟的核酸采样圈,主要是集中在输入风险较高的省会城市以及人口千万级的城市;
显然,那种动辄全省上亿人口全部进行常态化核酸检测,且直接顶格要求48小时核酸,且不说财政是否吃得消,本身就与政策相违背。 基于科学防控的考虑,常态化核酸应该集中于大城市,尤其是千万人口城市。 目前,我国共有17个千万人口城市。
其中包括4大直辖市、8个省会以及深圳、苏州、青岛、东莞等经济强市,以及临沂1个普通地级市。
单看千万人口大市,除去尚未跻身特大城市的临沂,16个千万人口城市覆盖总人口月2.57亿人,占全国的18%左右。 如果将主要二线省会都囊括在内,覆盖总人口约3.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26%左右。 即使是这些城市,财力也存在巨大差异,京沪深等地财力最为充沛,就是48小时核酸也不成问题。 但东北、中西部的大多数省会城市,多数本身还依赖转移支付,对于这笔巨额支出未必吃得消。